近年來因應全國用電成長,電源開發除因應負載需求外,在穩定供電力前提下,本集將為大家探討電源開發如何兼顧環保與環境生態永續,以興達電廠開發計畫與小水力開發作為例子,向大家解說有關永安濕地保育及小水力開發成果。
各位收聽世界電力新聞週報的朋友大家好,今天要來和大家談談有關電源開發與環境共存的議題。
首先為大家講解為什麼我們需要電源開發?
「電力」是現代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能源,對於生活在台灣的民眾,打開電燈開關就可得到照明、插上插頭可為手機充電、夏天吹冷氣、冬天用電磁爐吃火鍋,生活的一切都相當方便,但我們平時使用的電力卻和呼吸的氧氣不一樣,氧氣原就存在空氣之中,而電力則需要經由發電機組生產,而且由於台灣缺乏自產能源(如煤炭、天然氣等),生產電力所需燃料大多自國外進口,因此電力是得之不易的珍貴資源。
目前台灣的電力大致包括燃氣、燃煤、核能、水力、太陽能及風力等,其中燃氣與燃煤為火力發電,發電量佔比超過70%,是目前最主要的電力來源,一般而言電源開發會依據用電成長的預測資料,適時推動發電計畫,規劃興建合適大小的新機組充裕電力,以滿足民眾的用電需求,然而,為達成環境保護的目標,在滿足電力的同時兼顧環境生態永續發展,已成為台電公司最重要課題之一,以下以興達電廠開發計畫、小水力開發作為例子為大家說明。
一、興達電廠開發計畫
民國70年代配合台灣電力成長需求,為填放當時新設燃煤機組發電後所產生的煤灰,因此向台鹽購買興達電廠東南側約130公頃的永安鹽灘地作為填灰土地,後因一些爭議問題而遲遲無法利用,久而久之少了人類的活動,再加上土壤及水質的豐富營養哺育,這片廣大鹽田便逐漸發展出濕地生態,並孕育出許出原生植物如海茄苳、欖李等,以及各種鳥類、昆蟲、水生動物等群聚,一套自然運行的紅樹林生態系統就此形成。
一直到了民國105年,由於興達電廠老舊機組已運轉多年需汰舊換新,以及用電成長需求,且當年爭議問題已獲得解決,因此台電公司推動「興達電廠燃氣機組更新改建計畫」,規劃利用鹽灘地興建3部新燃氣機組,此外,為了兼顧供電使命以及生態保育,經過多次的討論及評估,慎重考量之下,台電選擇了順應自然,下定決心將興達打造成生態電廠。
台電首先著手對鹽灘地進行生態調查,並依據環境生態調查結果,將南側生態豐富之近半土地(約56公頃)提供作為濕地保育利用計畫範圍,又為進一步降低衝擊影響,在開發區域與重要濕地之間也保留15公頃緩衝區,以及規劃大面積保育區、生態滯洪池等,以有效降低對生態干擾。整體而言,130公頃的鹽田土地,只保留35公頃作為開發之用,其餘95公頃均維持濕地生態原始面貌或規劃棲地營造,除此之外,每年編列經費持續進行生態調查研究以及棲地營造工作,使永安濕地成為台灣唯一科學化經營管理的地理環境,同時成立濕地保育小組,結合生態人員、專家學者以及在地民間團體,共同經營管理,設置濕地教育解說中心推廣環境保育,定期召開諮詢會議,透過各種行動實際落實保育永安濕地生態的決心。
經過數年的努力,終於在電源開發與生態保育間取得平衡,發電計畫於107年獲行政院核定,108年通過環評審查,未來台電公司將致力落實濕地保育,以達成生態電廠永續經營。
二、小水力開發
台灣四面環海、能源高度仰賴進口,自產能源多來自於天然水資源,每年春雨、梅雨及夏季颱風等帶來豐沛雨水,年平均降雨量2,500毫米約為世界平均年降雨量3倍,但是台灣河川短小湍急、腹地狹小,且降雨強度高,雨水降落後馬上就流入大海,無法有效充分利用,所以台灣能源發展需多加妥善利用水資源。
台灣早期水力發電以開發大型慣常水力為主,大多需要建設水庫、水壩或攔河堰等大型土木工程,但近年來因水資源及土地多已開發利用,較無合適之河川或土地開發大型慣常水力,且環境保護及工程品質要求提升,導致投資成本大幅增加,使得大型水力發電計畫開發更加困難;目前政府積極發展再生能源,其中水力發電方面朝向利用既有水利設施,包括水庫、堰壩、水力電廠、灌溉渠道等來發展小水力發電,政府配合小水力發電發展目標,將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中「川流式水力」修訂為「小水力發電:指利用圳路或既有水利設施,設置未達二萬瓩之水力發電系統。」,且適時調整再生能源電能躉購費率,提高民間參與開發小水力發電的意願,加速建置再生能源發電量。
台電配合政府再生能源政策,積極尋找全台灣合適之小水力發電可能的廠址,研究設置小水力發電機組地點的可行性,篩選出具開發效益的廠址,可能的廠址需具備流量相對穩定及一定程度的跌水落差或坡降(約2%~4%以上),才較具有開發價值;台電開發小水力發電計畫之特色及優勢在於可充分利用水資源且不影響既有水利設施供水功能與營運安全,施工期間土石開挖量及運棄量少,不用另行設置土石堆積場堆置土石,電廠完成後利用遙控監測設備、通信線路等,由臨近的電廠以遠端遙控方式監控運轉,施工及營運對周邊環境影響相當輕微,電廠完工後可增加再生能源產出、減少CO2排放及降低溫室氣體效應。
民國103年起台電與水利署合作開發小水力電廠,陸續推動鯉魚潭水庫景山水力、湖山水庫小水力、集集攔河堰聯絡渠道南岸二小水力及全台小水力第一期計畫7處廠址共10座小水力發電廠,小水力發電計畫均已奉核定推動施工中,除鯉魚潭水庫及湖山水庫小水力利用水庫供水同步進行發電,其餘廠址皆於既有灌溉渠道旁增建水道以建置小水力機組引水發電,且不影響原灌溉功能,其中集集攔河堰計有7座小水力電廠,因水力發電具有不消耗水量特性,集集攔河堰水源經過7座電廠發電後,仍可繼續供給下游用水,將水資源再利用極大化,達成水資源循環利用。上述計畫於今(111)年將有成果展現,鯉魚潭水庫及湖山水庫小水力將優先商轉,其餘8處廠址陸續於113年前商轉,商轉後目標年發電量可達113百萬度,以109年每戶月平均339度計可供約2萬7千名用戶一年用電,以能源局公布最新109年度電力排碳係數0.502公斤CO2e/度年減碳量為56,967公噸。
未來台電會持續尋覓水力電廠既有水利設施的潛能廠址,設置簡易小型及微型水力發電機組,同時尋找傳統水力電廠合適地點,規劃研究慣常水力發電,俾符合政府政策以及增加再生能源亮點。
以上是本週世界電力新聞週報的整理報導,電力的大小事,我們會持續密切關注並且跟大家分享,若喜歡我們的頻道歡迎與好朋友分享喔!我們下週再會!
首先為大家講解為什麼我們需要電源開發?
「電力」是現代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能源,對於生活在台灣的民眾,打開電燈開關就可得到照明、插上插頭可為手機充電、夏天吹冷氣、冬天用電磁爐吃火鍋,生活的一切都相當方便,但我們平時使用的電力卻和呼吸的氧氣不一樣,氧氣原就存在空氣之中,而電力則需要經由發電機組生產,而且由於台灣缺乏自產能源(如煤炭、天然氣等),生產電力所需燃料大多自國外進口,因此電力是得之不易的珍貴資源。
目前台灣的電力大致包括燃氣、燃煤、核能、水力、太陽能及風力等,其中燃氣與燃煤為火力發電,發電量佔比超過70%,是目前最主要的電力來源,一般而言電源開發會依據用電成長的預測資料,適時推動發電計畫,規劃興建合適大小的新機組充裕電力,以滿足民眾的用電需求,然而,為達成環境保護的目標,在滿足電力的同時兼顧環境生態永續發展,已成為台電公司最重要課題之一,以下以興達電廠開發計畫、小水力開發作為例子為大家說明。
一、興達電廠開發計畫
民國70年代配合台灣電力成長需求,為填放當時新設燃煤機組發電後所產生的煤灰,因此向台鹽購買興達電廠東南側約130公頃的永安鹽灘地作為填灰土地,後因一些爭議問題而遲遲無法利用,久而久之少了人類的活動,再加上土壤及水質的豐富營養哺育,這片廣大鹽田便逐漸發展出濕地生態,並孕育出許出原生植物如海茄苳、欖李等,以及各種鳥類、昆蟲、水生動物等群聚,一套自然運行的紅樹林生態系統就此形成。
一直到了民國105年,由於興達電廠老舊機組已運轉多年需汰舊換新,以及用電成長需求,且當年爭議問題已獲得解決,因此台電公司推動「興達電廠燃氣機組更新改建計畫」,規劃利用鹽灘地興建3部新燃氣機組,此外,為了兼顧供電使命以及生態保育,經過多次的討論及評估,慎重考量之下,台電選擇了順應自然,下定決心將興達打造成生態電廠。
台電首先著手對鹽灘地進行生態調查,並依據環境生態調查結果,將南側生態豐富之近半土地(約56公頃)提供作為濕地保育利用計畫範圍,又為進一步降低衝擊影響,在開發區域與重要濕地之間也保留15公頃緩衝區,以及規劃大面積保育區、生態滯洪池等,以有效降低對生態干擾。整體而言,130公頃的鹽田土地,只保留35公頃作為開發之用,其餘95公頃均維持濕地生態原始面貌或規劃棲地營造,除此之外,每年編列經費持續進行生態調查研究以及棲地營造工作,使永安濕地成為台灣唯一科學化經營管理的地理環境,同時成立濕地保育小組,結合生態人員、專家學者以及在地民間團體,共同經營管理,設置濕地教育解說中心推廣環境保育,定期召開諮詢會議,透過各種行動實際落實保育永安濕地生態的決心。
經過數年的努力,終於在電源開發與生態保育間取得平衡,發電計畫於107年獲行政院核定,108年通過環評審查,未來台電公司將致力落實濕地保育,以達成生態電廠永續經營。
二、小水力開發
台灣四面環海、能源高度仰賴進口,自產能源多來自於天然水資源,每年春雨、梅雨及夏季颱風等帶來豐沛雨水,年平均降雨量2,500毫米約為世界平均年降雨量3倍,但是台灣河川短小湍急、腹地狹小,且降雨強度高,雨水降落後馬上就流入大海,無法有效充分利用,所以台灣能源發展需多加妥善利用水資源。
台灣早期水力發電以開發大型慣常水力為主,大多需要建設水庫、水壩或攔河堰等大型土木工程,但近年來因水資源及土地多已開發利用,較無合適之河川或土地開發大型慣常水力,且環境保護及工程品質要求提升,導致投資成本大幅增加,使得大型水力發電計畫開發更加困難;目前政府積極發展再生能源,其中水力發電方面朝向利用既有水利設施,包括水庫、堰壩、水力電廠、灌溉渠道等來發展小水力發電,政府配合小水力發電發展目標,將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中「川流式水力」修訂為「小水力發電:指利用圳路或既有水利設施,設置未達二萬瓩之水力發電系統。」,且適時調整再生能源電能躉購費率,提高民間參與開發小水力發電的意願,加速建置再生能源發電量。
台電配合政府再生能源政策,積極尋找全台灣合適之小水力發電可能的廠址,研究設置小水力發電機組地點的可行性,篩選出具開發效益的廠址,可能的廠址需具備流量相對穩定及一定程度的跌水落差或坡降(約2%~4%以上),才較具有開發價值;台電開發小水力發電計畫之特色及優勢在於可充分利用水資源且不影響既有水利設施供水功能與營運安全,施工期間土石開挖量及運棄量少,不用另行設置土石堆積場堆置土石,電廠完成後利用遙控監測設備、通信線路等,由臨近的電廠以遠端遙控方式監控運轉,施工及營運對周邊環境影響相當輕微,電廠完工後可增加再生能源產出、減少CO2排放及降低溫室氣體效應。
民國103年起台電與水利署合作開發小水力電廠,陸續推動鯉魚潭水庫景山水力、湖山水庫小水力、集集攔河堰聯絡渠道南岸二小水力及全台小水力第一期計畫7處廠址共10座小水力發電廠,小水力發電計畫均已奉核定推動施工中,除鯉魚潭水庫及湖山水庫小水力利用水庫供水同步進行發電,其餘廠址皆於既有灌溉渠道旁增建水道以建置小水力機組引水發電,且不影響原灌溉功能,其中集集攔河堰計有7座小水力電廠,因水力發電具有不消耗水量特性,集集攔河堰水源經過7座電廠發電後,仍可繼續供給下游用水,將水資源再利用極大化,達成水資源循環利用。上述計畫於今(111)年將有成果展現,鯉魚潭水庫及湖山水庫小水力將優先商轉,其餘8處廠址陸續於113年前商轉,商轉後目標年發電量可達113百萬度,以109年每戶月平均339度計可供約2萬7千名用戶一年用電,以能源局公布最新109年度電力排碳係數0.502公斤CO2e/度年減碳量為56,967公噸。
未來台電會持續尋覓水力電廠既有水利設施的潛能廠址,設置簡易小型及微型水力發電機組,同時尋找傳統水力電廠合適地點,規劃研究慣常水力發電,俾符合政府政策以及增加再生能源亮點。
以上是本週世界電力新聞週報的整理報導,電力的大小事,我們會持續密切關注並且跟大家分享,若喜歡我們的頻道歡迎與好朋友分享喔!我們下週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