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輯主要介紹德國對於俄烏戰爭所導致的能源危機能夠在能源政策上快速反應、快速應變的背景、原因以及重新思考可能的能源轉型方向及做法。
各位收聽世界電力新聞週報的朋友大家好,自從去年秋天開始,全球因為能源的供需失衡、價格失序,各界都認為有可能會有能源危機的疑慮,當大家慶幸已安然渡過冬季尖峰,沒想到俄烏戰爭卻是更大的一個引爆點,正式點燃了能源危機的引信,使得全球能源價格狂飆,供需更顯混亂,甚至已經造成了停滯性通膨等問題。
處於地緣政治關鍵的德國,對於這次俄烏戰爭有高度的危機意識,即使跨黨派的聯合政府,也能夠在能源政策上快速反應,快速應變,主要原因有兩點:
第一、德國已經歷經過1973年與1979年兩次石油危機的經驗。德國原本的能源消費結構對於石油過度依賴,1973年時石油占德國能源消費百分之53.7,然而能源安全等同於國家安全,在歷經兩次石油危機後,如何確保國家能源安全已成為德國重要的課題,因此,1980年代德國為了尋求替代石油的新能源,除了大舉興建核電廠以補足能源缺口之外,也開始探索再生能源發展的可能性。
第二、德國本身能源高度仰賴從俄羅斯進口。德國的淨零排放轉型的戰略目標,過渡時期原是建立在再生能源為主、天然氣為輔的架構上。通過比煤炭更乾淨的天然氣作為橋接能源,先淘汰核電,接著在2030初期淘汰燃煤發電,最後逐漸走向完全依賴再生能源的未來能源系統。而俄羅斯是德國最大的天然氣進口來源國,德國超過百分之50的天然氣,都來自於俄羅斯。
因此,在全球能源危機加劇之下,德國在今年2月俄烏開戰後,宣布暫停北溪2號審批程序,作為對俄羅斯的制裁手段之一,但事實上北溪2號尚未營運對德國供應體系並無實質影響,而其他會產生實質影響的決策,德國則不敢貿然提出,更凸顯出德國政府的無奈與能源受制於人的窘境。我們可以從近日美國宣布禁止從俄羅斯進口能源,英國立即呼應,但德國與歐盟其他國家擔心原有供應體系中斷,而不敢迅速跟進看出端倪。
但是也因為這樣的困境,促使了德國當局提前部署與勇於思考,進而採取積極對策,一方面減少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一方面確保儲備充足能源,以因應這次的重大能源危機。
德國開始重新思考能源政策的轉型方向分成四點說明:
第一、可能延長煤電的使用年限,德國目前運轉的燃煤電廠有63座,原定於2030年全數退場,德國認為若將煤電的使用延長到2030 年以後雖然會帶來一定的風險,但從長遠來看,保留燃煤電廠「以備不時之需」,能保障一定的能源安全。
第二、可能延長核能的使用年限,德國目前仍在運轉的核能機組只剩下3座,均計劃在2022年底關閉。基於核電可提供百分之12.6的發電量,面對俄羅斯天然氣供應的不確定性,可給予必要的支援以補足缺口,因此德國正在考慮是否延長目前在運轉核電機組的壽齡,來保障能源供應。
第三、將計劃加速興建液化天然氣接收站,同時從卡達、美國、澳洲等國進口。以往德國是利用荷蘭或比利時的液化天然氣接收站,不過運量有限。為提高能源安全,減少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德國宣布將全力興建自己的接收站,最快2024年啟用。
第四、將計劃加速風力和太陽能基礎設施的擴張,將百分之百的再生能源供電目標,從原定的2040年提前至2035年實現,各階段性的再生能源建設目標也將加速進行並加快立法程序的推展。
綜合以上報導,我們可以發現德國在俄烏戰爭之後的能源轉型之路,除了持續擴大再生能源的占比並維持一定比例的天然氣以外,並務實考量到現實面,對於原有棄核與棄煤的立場也開始彈性調整,採取核能與煤電延役的因應對策。
至於歐盟各國原本對於歐盟執委會通過的「永續金融分類標準」中將天然氣與核能列為綠色投資標的爭吵不休,但經過這次事件後,德國的態度轉變相信將能夠帶動更多國家的支持。
此外,這次俄烏衝突帶來的影響正迫使德國快速做出前所未有的省思,雖然有些內容目前看來可能會有所衝突,例如燃煤電廠延役至2030年以後,若是延到2035年則會與再生能源百分之百發電的目標年度產生矛盾,但是由於德國採用萬箭齊發式地進行討論,因此相關具體細節仍有待調和,方可定案。
最後,德國面對困境時總是積極地採取全面性的思考與應對方案,延續歐盟的做法展現一定程度的包容性,這種態度是值得學習的,此外,他們快速反應、引領風潮,往往被視為全球的先驅與標竿案例,扮演著領航者的角色,在能源轉型方面為各國所稱道。
而由於德國與我國同樣是屬於自產能源貧乏的國家,大部分必須仰賴進口,因此德國的一舉一動對於我國更具影響且值得借鏡。
以上是本週世界電力新聞週報的整理報導,國際上電力的大小事,我們會持續密切關注並且跟大家分享,若喜歡我們的頻道歡迎與好朋友分享喔!
處於地緣政治關鍵的德國,對於這次俄烏戰爭有高度的危機意識,即使跨黨派的聯合政府,也能夠在能源政策上快速反應,快速應變,主要原因有兩點:
第一、德國已經歷經過1973年與1979年兩次石油危機的經驗。德國原本的能源消費結構對於石油過度依賴,1973年時石油占德國能源消費百分之53.7,然而能源安全等同於國家安全,在歷經兩次石油危機後,如何確保國家能源安全已成為德國重要的課題,因此,1980年代德國為了尋求替代石油的新能源,除了大舉興建核電廠以補足能源缺口之外,也開始探索再生能源發展的可能性。
第二、德國本身能源高度仰賴從俄羅斯進口。德國的淨零排放轉型的戰略目標,過渡時期原是建立在再生能源為主、天然氣為輔的架構上。通過比煤炭更乾淨的天然氣作為橋接能源,先淘汰核電,接著在2030初期淘汰燃煤發電,最後逐漸走向完全依賴再生能源的未來能源系統。而俄羅斯是德國最大的天然氣進口來源國,德國超過百分之50的天然氣,都來自於俄羅斯。
因此,在全球能源危機加劇之下,德國在今年2月俄烏開戰後,宣布暫停北溪2號審批程序,作為對俄羅斯的制裁手段之一,但事實上北溪2號尚未營運對德國供應體系並無實質影響,而其他會產生實質影響的決策,德國則不敢貿然提出,更凸顯出德國政府的無奈與能源受制於人的窘境。我們可以從近日美國宣布禁止從俄羅斯進口能源,英國立即呼應,但德國與歐盟其他國家擔心原有供應體系中斷,而不敢迅速跟進看出端倪。
但是也因為這樣的困境,促使了德國當局提前部署與勇於思考,進而採取積極對策,一方面減少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一方面確保儲備充足能源,以因應這次的重大能源危機。
德國開始重新思考能源政策的轉型方向分成四點說明:
第一、可能延長煤電的使用年限,德國目前運轉的燃煤電廠有63座,原定於2030年全數退場,德國認為若將煤電的使用延長到2030 年以後雖然會帶來一定的風險,但從長遠來看,保留燃煤電廠「以備不時之需」,能保障一定的能源安全。
第二、可能延長核能的使用年限,德國目前仍在運轉的核能機組只剩下3座,均計劃在2022年底關閉。基於核電可提供百分之12.6的發電量,面對俄羅斯天然氣供應的不確定性,可給予必要的支援以補足缺口,因此德國正在考慮是否延長目前在運轉核電機組的壽齡,來保障能源供應。
第三、將計劃加速興建液化天然氣接收站,同時從卡達、美國、澳洲等國進口。以往德國是利用荷蘭或比利時的液化天然氣接收站,不過運量有限。為提高能源安全,減少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德國宣布將全力興建自己的接收站,最快2024年啟用。
第四、將計劃加速風力和太陽能基礎設施的擴張,將百分之百的再生能源供電目標,從原定的2040年提前至2035年實現,各階段性的再生能源建設目標也將加速進行並加快立法程序的推展。
綜合以上報導,我們可以發現德國在俄烏戰爭之後的能源轉型之路,除了持續擴大再生能源的占比並維持一定比例的天然氣以外,並務實考量到現實面,對於原有棄核與棄煤的立場也開始彈性調整,採取核能與煤電延役的因應對策。
至於歐盟各國原本對於歐盟執委會通過的「永續金融分類標準」中將天然氣與核能列為綠色投資標的爭吵不休,但經過這次事件後,德國的態度轉變相信將能夠帶動更多國家的支持。
此外,這次俄烏衝突帶來的影響正迫使德國快速做出前所未有的省思,雖然有些內容目前看來可能會有所衝突,例如燃煤電廠延役至2030年以後,若是延到2035年則會與再生能源百分之百發電的目標年度產生矛盾,但是由於德國採用萬箭齊發式地進行討論,因此相關具體細節仍有待調和,方可定案。
最後,德國面對困境時總是積極地採取全面性的思考與應對方案,延續歐盟的做法展現一定程度的包容性,這種態度是值得學習的,此外,他們快速反應、引領風潮,往往被視為全球的先驅與標竿案例,扮演著領航者的角色,在能源轉型方面為各國所稱道。
而由於德國與我國同樣是屬於自產能源貧乏的國家,大部分必須仰賴進口,因此德國的一舉一動對於我國更具影響且值得借鏡。
以上是本週世界電力新聞週報的整理報導,國際上電力的大小事,我們會持續密切關注並且跟大家分享,若喜歡我們的頻道歡迎與好朋友分享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