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減緩氣候變遷、逐步邁向碳中和的趨勢下,曾經主導世界經濟發展的化石燃料發展前景堪憂,面臨以下的發展情勢與衝擊:1.政府脫碳政策驅使;2.融資面臨禁止或是設限的局面;3.燃煤電廠因使用率降低導致業者無利可圖甚至虧本經營,不得不規劃提前除役。
各位收聽世界電力新聞週報的朋友大家好,在全球減緩氣候變遷、逐步邁向碳中和的趨勢下,化石燃料的發展前景堪憂,我們來看看曾經主導世界經濟發展的化石燃料,目前面對哪些發展情勢,又可能產生哪些衝擊呢?
這些發展情勢可以分為三個層面來分析:第一、政府脫碳政策驅使所致;第二、融資面臨禁止或是設限;第三、燃煤電廠因使用率降低導致業者無利可圖,不得不規劃提前除役。接下來我們分別就上述三點跟大家分享:
第一:政府脫碳政策驅使所致
舉例來說,在今年5月6日歐盟11個成員國共同簽署一項宣言,根據跨歐洲能源基礎設施法規(TEN-E),呼籲歐盟停止資助化石燃料設施,法規目前正在修訂中。這是繼5月5日在布魯塞爾討論歐洲基礎設施脫碳和綠色轉型後,所共同簽署公布的宣言。
為什麼歐盟11個會員國會簽署此份宣言呢?這是因為歐盟的目標是到2030年將碳排放量減少一半以上,到2050年達到碳中和,如此化石燃料在能源系統中的占比勢必愈來愈小。因此為了規避化石燃料基礎設施的投資最後落為套牢資產所形成的風險,而簽署此一宣言。
簽署國共有奧地利、比利時、德國、丹麥、愛沙尼亞、愛爾蘭、盧森堡、拉脫維亞、荷蘭、西班牙和瑞典,強調必須擺脫對化石燃料的依賴,進而建立一條能源系統脫碳的可行途徑,尤其能源系統脫碳對於歐洲實現2030年和2050年氣候目標中扮演關鍵的角色。
另外英國預定2024年完全關閉所有燃煤電廠;美國拜登政府也預定電力部門將於2035年碳中和;中國政府則宣稱將在2030年碳達峰,其後並大幅度減少煤炭的使用。
第二:融資面臨禁止或是設限的局面
英國近日表示,計劃在今年11月格拉斯哥舉辦的COP26氣候峰會上,促成國際間禁止對於燃煤融資的全球協議。
另外亞洲開發銀行(ADB)也因各界紛紛要求終止對所有化石燃料支持,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大,因此該機構日前提出的能源政策草案已將煤炭排除,也為天然氣計畫增設投資門檻。
而南韓的主要金融機構,如:KB 金融集團、Shinhan金融集團、韓亞金融集團及友利金融集團為配合南韓2050年碳中和目標,都宣布計劃在2050年前調整投資組合來實現碳中和,並將煤炭投資和資金轉移到再生能源開發等綠色項目中。
目前全球超過一千家金融機構包含世界銀行、歐洲投資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等都回應了此一承諾。儘管金融機構並沒有像製造商和能源生產商直接造成碳排放,但電廠其實是高資本密集的產業,由這些金融機構提供資金才得以建設和營運。因此為了減少資金流入煤炭產業,全球金融業在因應氣候變遷中將扮演關鍵角色。
第三、燃煤電廠因使用率(也就是所謂的容量因數)降低,導致業者無利可圖甚至虧本經營,不得不規劃提前除役
根據美國能源資訊局EIA資料顯示,美國燃煤電廠目前裝置容量為217GW,已較10年前減少了百分之30,數百座小型及老舊的燃煤電廠在這幾年早已關閉。而剩下的燃煤電廠由於美國近年碳排放政策改變,由基載轉為備援機組,導致使用率-也就是電力名詞中所謂的容量因數-顯著下降,由2014年的百分之60,在6年間快速下降至2020年的百分之40,其中美國電力公司(AEP)的Rockport燃煤電廠甚至僅有百分之18,因此該電廠已規劃提前除役。
另外,希臘最大電力公司-公共電力公司(PPC)也宣布,由於二氧化碳排放成本迅速增加,即使到2028年前碳排放價格保持不變,仍將負擔超過12億美元的費用,因此該公司決定將旗下燃煤電廠Ptolemaida 5在2025年轉換為燃氣電廠,比原先計畫提前三年完成脫煤;其他燃煤電廠則計劃在2023年前關閉。目前正在研究有哪幾種發電技術,可以幫助提高電廠的永續性,以避免將來出現套牢資產的情況。
綜合以上報導,化石燃料所面對的三個情勢必然會對它的發展造成衝擊,其中燃煤電廠首當其衝:首先將面臨未來很難有新建計畫,技術無法施展;即使爭取到新建計畫,也無法取得融資,而需自備大量資金;最後即使興建完成,卻因容量因數大幅下降而無利可圖。長此以往,它將無法取得投資人的青睞,而慢慢被時代所淘汰。
至於燃氣電廠,目前國際多數專家的初步共識,是採取漸進的減碳作法,先進行脫煤再進行減氣,將天然氣視為達成碳中和的過渡能源。當然,仍有部分專家或激進環保團體認為如此效果有限,應該直接讓所有化石燃料走入歷史。
談到這裡,離2050年碳中和目標畢竟還有30年,發展過程仍充滿變數,將受到氣候、環境、技術等多重影響,因此目前觀察重點將放在2030年各國NDC自主減排的合理路徑和達成程度。在演變過程中,勢必需要考量究竟經濟、能源以及環保三方面,該如何兼顧、孰輕孰重,未來各國走勢又將如何發展呢?仍有待我們進一步觀察。
以上是本週世界電力新聞週報的整理報導,國際上電力的大小事,我們會持續密切關注並且跟大家分享,若喜歡我們的頻道歡迎與好朋友分享喔!我們下週再會!
這些發展情勢可以分為三個層面來分析:第一、政府脫碳政策驅使所致;第二、融資面臨禁止或是設限;第三、燃煤電廠因使用率降低導致業者無利可圖,不得不規劃提前除役。接下來我們分別就上述三點跟大家分享:
第一:政府脫碳政策驅使所致
舉例來說,在今年5月6日歐盟11個成員國共同簽署一項宣言,根據跨歐洲能源基礎設施法規(TEN-E),呼籲歐盟停止資助化石燃料設施,法規目前正在修訂中。這是繼5月5日在布魯塞爾討論歐洲基礎設施脫碳和綠色轉型後,所共同簽署公布的宣言。
為什麼歐盟11個會員國會簽署此份宣言呢?這是因為歐盟的目標是到2030年將碳排放量減少一半以上,到2050年達到碳中和,如此化石燃料在能源系統中的占比勢必愈來愈小。因此為了規避化石燃料基礎設施的投資最後落為套牢資產所形成的風險,而簽署此一宣言。
簽署國共有奧地利、比利時、德國、丹麥、愛沙尼亞、愛爾蘭、盧森堡、拉脫維亞、荷蘭、西班牙和瑞典,強調必須擺脫對化石燃料的依賴,進而建立一條能源系統脫碳的可行途徑,尤其能源系統脫碳對於歐洲實現2030年和2050年氣候目標中扮演關鍵的角色。
另外英國預定2024年完全關閉所有燃煤電廠;美國拜登政府也預定電力部門將於2035年碳中和;中國政府則宣稱將在2030年碳達峰,其後並大幅度減少煤炭的使用。
第二:融資面臨禁止或是設限的局面
英國近日表示,計劃在今年11月格拉斯哥舉辦的COP26氣候峰會上,促成國際間禁止對於燃煤融資的全球協議。
另外亞洲開發銀行(ADB)也因各界紛紛要求終止對所有化石燃料支持,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大,因此該機構日前提出的能源政策草案已將煤炭排除,也為天然氣計畫增設投資門檻。
而南韓的主要金融機構,如:KB 金融集團、Shinhan金融集團、韓亞金融集團及友利金融集團為配合南韓2050年碳中和目標,都宣布計劃在2050年前調整投資組合來實現碳中和,並將煤炭投資和資金轉移到再生能源開發等綠色項目中。
目前全球超過一千家金融機構包含世界銀行、歐洲投資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等都回應了此一承諾。儘管金融機構並沒有像製造商和能源生產商直接造成碳排放,但電廠其實是高資本密集的產業,由這些金融機構提供資金才得以建設和營運。因此為了減少資金流入煤炭產業,全球金融業在因應氣候變遷中將扮演關鍵角色。
第三、燃煤電廠因使用率(也就是所謂的容量因數)降低,導致業者無利可圖甚至虧本經營,不得不規劃提前除役
根據美國能源資訊局EIA資料顯示,美國燃煤電廠目前裝置容量為217GW,已較10年前減少了百分之30,數百座小型及老舊的燃煤電廠在這幾年早已關閉。而剩下的燃煤電廠由於美國近年碳排放政策改變,由基載轉為備援機組,導致使用率-也就是電力名詞中所謂的容量因數-顯著下降,由2014年的百分之60,在6年間快速下降至2020年的百分之40,其中美國電力公司(AEP)的Rockport燃煤電廠甚至僅有百分之18,因此該電廠已規劃提前除役。
另外,希臘最大電力公司-公共電力公司(PPC)也宣布,由於二氧化碳排放成本迅速增加,即使到2028年前碳排放價格保持不變,仍將負擔超過12億美元的費用,因此該公司決定將旗下燃煤電廠Ptolemaida 5在2025年轉換為燃氣電廠,比原先計畫提前三年完成脫煤;其他燃煤電廠則計劃在2023年前關閉。目前正在研究有哪幾種發電技術,可以幫助提高電廠的永續性,以避免將來出現套牢資產的情況。
綜合以上報導,化石燃料所面對的三個情勢必然會對它的發展造成衝擊,其中燃煤電廠首當其衝:首先將面臨未來很難有新建計畫,技術無法施展;即使爭取到新建計畫,也無法取得融資,而需自備大量資金;最後即使興建完成,卻因容量因數大幅下降而無利可圖。長此以往,它將無法取得投資人的青睞,而慢慢被時代所淘汰。
至於燃氣電廠,目前國際多數專家的初步共識,是採取漸進的減碳作法,先進行脫煤再進行減氣,將天然氣視為達成碳中和的過渡能源。當然,仍有部分專家或激進環保團體認為如此效果有限,應該直接讓所有化石燃料走入歷史。
談到這裡,離2050年碳中和目標畢竟還有30年,發展過程仍充滿變數,將受到氣候、環境、技術等多重影響,因此目前觀察重點將放在2030年各國NDC自主減排的合理路徑和達成程度。在演變過程中,勢必需要考量究竟經濟、能源以及環保三方面,該如何兼顧、孰輕孰重,未來各國走勢又將如何發展呢?仍有待我們進一步觀察。
以上是本週世界電力新聞週報的整理報導,國際上電力的大小事,我們會持續密切關注並且跟大家分享,若喜歡我們的頻道歡迎與好朋友分享喔!我們下週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