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Logo

:::
台灣的電力如何邁向淨零排碳.png
點擊收聽世界電力新聞週報podcast
點擊收聽世界電力新聞週報podcast
國際能源總署(IEA)在4月20日發布的《2021年全球能源評論》,預測2021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達330億噸,較2020年成長百分之5,為歷史上第二大增幅。
歐盟11國的天然氣網絡營運商已共同加入歐盟氫能框架倡議,提出到2040年完成近40,000公里氫能網絡的願景。
各位收聽世界電力新聞週報的朋友大家好,經濟好轉是大家樂見的,但國際能源總署提醒大家今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成長率將大幅增加,值得我們警惕。另外,氫能是達成碳中和的主要工具之一,我們也將介紹新出爐的歐盟氫能網絡計畫。

為什麼國際能源總署發出警訊:因為全球2021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幅有望達到歷史第二高。

國際能源總署(IEA)在4月20日發布的《2021年全球能源評論》,預測2021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達330億噸,較2020年激增15億噸,成長百分之5,為歷史上第二大增幅,一舉扭轉去年因疫情而造成碳排放下降的情勢。這也是自2010年以來,成長幅度最大的1年。

原因是2021年全球經濟將隨著疫情趨緩而復甦,在新興市場和開發中國家的帶動下,全球能源需求將成長百分之4.6。

化石燃料的部分也預期會有顯著成長,石油需求雖強勁反彈,但由於航空業仍未復甦,預計將維持在2019年峰值以下,燃煤和天然氣則有望超過2019年的水準,其中燃煤是最關鍵的因素,有望成長百分之4.5,不僅超過2019年的水準,也是2014年以來的最高點,而在這百分之4.5當中,電力部門占了4分之3。

若以地區而言,預計2021年燃煤需求成長的八成以上將來自以中國為首的亞洲。美國和歐盟的燃煤使用量也正在增加,但仍遠低於疫情前的水準。

這其實是一個極為嚴重的警訊,說明各國度過疫情危機後,對經濟復甦的重視程度遠高於氣候永續發展。除非各國政府迅速採取行動開始削減排放,否則我們很有可能在2022年面臨更嚴峻的挑戰。

雖然燃煤使用量增長,但是再生能源的增長幅度仍然非常亮眼:

2021年全球再生能源發電量占比將較去年成長百分之8以上,預計中國將占全球再生能源發電量成長的一半,其次是美國、歐盟和印度。成長的最大貢獻來自太陽能和風能,兩者成長率有望打破歷史紀錄。

其中,風電預計比去年增長2,750億度,約成長百分之17。太陽光電則將增加1,450億度,比去年成長近百分之18。再生能源總發電量有望在2021年達到28,000億度以上。再生能源在2020年發電量占比約百分之29,將在2021年一舉跨過百分之30的大關,這也是自工業革命以來的最大占比。

儘管IEA警示碳排放量將會比去年明顯增加,提醒大家注意,但其實各國為了想要達成碳中和目標,除了發展再生能源外,仍努力開拓新的能源領域,其中「氫能」被視為是轉型的成功關鍵之一,之前在第9集我們有跟大家介紹過各國氫能的發展情形。現在,我們來看看在歐洲所謂的串聯式氫能網絡計畫:

歐盟11國的天然氣網絡營運商已共同加入歐盟氫能框架倡議(European hydrogen backbone initiative),提出到2040年完成近40,000公里氫能網絡的願景。

在去年七月,歐盟執委會發布了氫能發展策略,計劃在2030年使用40GW的電解槽生產最多1,000萬噸綠氫,為達到這項目標,歐盟執委會表示在未來十年內要建立流動性高且運作良好的氫氣市場,因此要立刻進行氫能輸送管線的架構規劃。而這份框架協議與歐盟執委會去年發布的氫能策略一致,原本的願景僅提出將完成長達23,000公里的氫氣管線網絡,涵蓋10個歐洲國家包含比利時、捷克、丹麥、法國、德國、義大利、荷蘭、西班牙、瑞典和瑞士。

但目前更新後的願景幾乎多出原先設定的一倍,從23,000公里增加至39,700公里,並且串聯21個歐盟國家包含中東歐、英國、愛爾蘭、希臘和北歐各國。
氫能網路的建立,不僅有助於一些減碳難度較高的產業如化學及鋼鐵製造業進行脫碳,也可透過橫跨整個歐洲的天然氣接收站,接收從北非、中東和澳洲充沛的太陽能發電而產生的進口綠氫。甚至藉由離岸風力發電時,可將多餘的風能轉換成氫能,做為在無風的氣候下,被用來平衡電網的一個好選擇。

另外,根據諮詢顧問公司的報告顯示,到2040年,氫能網絡的總投資金額將會達到430億至810億歐元之間,並且獲得23家天然氣網絡營運商表態支持,包括義大利Snam、法國GRTgaz、西班牙Enagas和荷蘭的Gasunie等。

以上消息隱含的重大意義是「天然氣營運商除了對未來發展有危機感以外,也希望在科技和經濟面具有可行性之下,透過現有的天然氣設備用來建置氫能網絡,來積極擴大設施的使用效率與價值」。根據該倡議發起人表示,有高達百分之69的氫能主要網絡可由現有天然氣管線改建而成,進一步將建置基礎設施的所需整體成本保持在相對適中的水準。

然而,該項計畫卻遭到碳中和擁護者的質疑:

智庫「全球能源監測」的一項研究表示,儘管歐盟承諾在2030年之前減少一半的碳排放量,但歐洲目前正在建設或計劃建設的化石燃料基礎設施,價值仍高達870億歐元,並持續擴大天然氣管線和天然氣接收站的興建。顯示與歐盟宣告的減碳目標背道而馳。

另外,根據歐盟執委會的氣候政策,到2030年天然氣需求預計將降低百分之25,將使得歐洲部分天然氣基礎設施淪為擱淺資產的可能性大大地提升。

綜合以上報導,隨著各國經濟活動復甦,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將隨著成長,然而經濟活動與氣候變遷不該是零和遊戲,應該要雙軌並重。另外,氫能等新能源的發展以及減碳技術的創新,是達成碳中和的最後一哩路及降低成本的關鍵因素,我們會持續追蹤並即時的與大家分享。

以上是本週世界電力新聞週報的整理報導,國際上電力的大小事,我們會持續密切關注並且跟大家分享,若喜歡我們的頻道歡迎與好朋友分享喔!我們下週再會!
台灣電力APP_2407.png